打破国外垄断局面,康硕与高校联合攻坚“国际首创”技术
来源:北京经信局
|
作者:bjmi
|
发布时间: 2022-12-21
|
1494 次浏览
|
分享到:
尽管技术的创新和迭代会很艰辛,但樊一扬认为,对于企业来说,挑战不仅在于技术,更重要的是准确快速“找到市场、找到应用点”。
“我们不能纯粹为了3D打印而打印,不能为了吸引眼球去技术攻关,而是应该通过高新技术找到市场的痛点问题,拓展行业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市场、没有人用,那再创新的技术也会凋谢。”
康硕集团还是“国家两机重大专项--3D打印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空心叶片陶瓷型芯项目”发起人之一。
以陶瓷型芯举例,传统工艺无法实现复杂内腔及多层结构,“我们自研的陶瓷打印装备成型尺寸大、打印效率高,通过配套的自研材料,基本可以满足航空航天领域要求的常温及高温性能。”樊一扬说。
作为一家技术单位,研发能力和水平绝对是重中之重,康硕集团走的是“产学研用深度结合”的道路。
在目标领域研发合作方面,康硕集团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沈阳铸造研究所等科研院校、行业研究院共同承接如高端装备轻合金铸造技术项目、“两机重大专项”空心叶片项目、低应力制造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近十项。
比如上述提到的低应力研究院,承接的是北京理工大学徐春广教授团队的技术成果转化。徐春广教授是中国兵器特聘首席科学家、先进加工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主任,同时也是低应力制造系统技术的开创者。
“低应力制造技术2000年时就开始推进了, 20多年的时间,技术本身已经相当成熟了,眼下需要的是推动广泛的产业化应用。”樊一扬认为,高校有技术底蕴,企业有市场触角和运营理念,企业与高校的强强联合可以让专精特新企业的技术储备和市场拓展更“事半功倍”。
低应力研究院还有学术委员会,委员均为不同高校相关领域的教授专家。“在他们的牵引下,研发团队一部分是高校的科技人才,另一部分是企业自己的科研团队,混搭成组在不同的研究方向,在既定的研发方向紧密合作。”
目前康硕集团和北理工团队在低应力检测及制造领域储备有近百项国内外专利、22项国家标准、24项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