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资源型城市乌海而言,工业是经济升级的主战场,是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经济新常态下,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乌海市大力推进“存量变革”,促进“增量崛起”,加速“变量突破”,“三量并进”点燃了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推动着乌海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存量变革 传统产业发新芽
乌海已探明金属、非金属矿藏37种,其中,煤炭探明储量30多亿吨,焦煤探明储量占全自治区总储量60%左右;煤系高岭土储量11亿吨以上,约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5。矿产资源富集,品位好,易开采,乌海是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宝地。
依托煤炭资源优势,乌海市走过了一段辉煌历程,可靠煤炭繁荣起来的经济,究竟还能支撑多久?2011年,乌海市被确定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破除“资源竭而城市衰”的“资源诅咒”困境,更好解决发展之困?
坐落于乌海市海南工业园区内的泰和煤焦化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成立之初,仅是一家洗煤加炼焦单一业务的企业。前些年,全国煤炭市场行情持续低迷,企业亏损严重,生产经营遭受重大打击。面临经济下行、环境约束增强、转型压力陡增的情况,传统产业再走依靠资源、粗放发展的老路困难重重。痛定思痛,泰和集团开始考虑如何在深挖煤炭资源上作文章。
“焦炉煤气用作生产玻璃纤维燃料,矿井流出的疏矸水变成可以喝的‘纯水’,煤矸石等矿山废渣化作新型建筑材料,在我们企业,煤炭可以说被‘吃干榨尽’了。”泰和煤焦化集团总经理郭宇骄傲地告诉笔者。
“因为煤、不唯煤、延伸煤、跨越煤”,泰和集团致力于打造绿色发展循环产业链,不仅让企业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天地,也为传统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本。
“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为内蒙古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道路,为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转型发展也并不意味着丢弃传统产业。乌海市立足打造转型发展示范区,围绕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两大主导产业布局创新链,以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引导企业投资一批高端项目、技改一批低端项目,严控过剩、低端产能投资,推动工业产品向精细化、高端化、终端化方向转变。如今,乌海市煤焦化企业全部达到年产百万吨的生产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国内领先,原煤就地转化率由建市初期的不足20%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精细化工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11%,乌海市成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增量崛起 新兴产业开新花
曾经过度依赖煤炭资源,造就了乌海市“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如今,随着传统产业动能日趋弱化, 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更高质量发展,除要保留主导产业这个“根基”外,更要注入新兴产业的“血液”。
“现在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近一两年来,我们接收订单的情况很不错,基本不用跑市场、拉客户。今年4月,我们厂迎来了月产底盘1000辆,创造了建厂以来月产量的新纪录。”陕汽乌海新能源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向笔者这样描述目前厂区的生产现状。
作为乌海市装备制造业的代表企业,陕汽乌海公司依托技术优势,结合地区实际和产业特点,成功研发出的各类新能源车型,受到乌海、包头等区内盟市以及京津冀等地区的青睐。为了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乌海市以陕汽为龙头,通过产业链招商,先后引进20多家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经过6年多发展,该市现代装备制造业实现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产业呈现出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态势。
加热、抽锻、终锻、冲孔、清洗、旋压、热处理……短短两分钟,自动生产线上铝合金棒材就变身成了轮毂毛坯。2018年,内蒙古中钰镁合金锻造轮毂项目轮毂毛坯试产成功,标志着乌海市现代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取得新突破。该项目达产后,可年产600万只镁轮毂、25万吨高性能镁合金板型材,产品将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零配件、镁合金高铁专用机件、3C产品镁合金配件等领域。
旧动能通过转型改造实现了“存量变革”,新动能则通过优选引进实现“增量崛起”。近年来,乌海市把新兴产业作为转型的突破口,优先引进一批“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新兴产业发展提速、比重提升,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亿邦大数据一期项目建成、宝武集团炭材料基地加快建设、青石化学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高牢度分散染料及配套中间体项目全力推进、明阳光伏20兆瓦光伏养殖项目并网发电……遍地开花的新产业,描绘出新经济发展的生动画卷。据统计,目前乌海市拥有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0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3.4%,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3%,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并形成了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为主导,光伏产业、机械制造等重点企业为龙头的多极支撑、多轮驱动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变量突破 高质量发展结硕果
乌海市是国家重要的煤焦化工、氯碱化工基地,周边分布着8大工业园区、1000多家工业企业,其中,化工企业占比最大。产业同质化严重,市场无序竞争问题突出,如何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乌海市及周边地区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2018年9月,西北化学网平台在乌海市市正式上线。该平台通过整合西北六省区191处工业园区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化工”优势,通过给化工企业、贸易商、物流商、金融服务商以及终端商户等主体提供一站式综合性服务,为西北地区化工产业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智能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也成为乌海市化工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互联网+工业”深度融合,不仅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也助推了企业信息化技术改造和工业互联网建设,创造着新的发展生态业态。近年来,乌海市以推进信息技术和工业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助推产业实现生产方式、经济模式、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努力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与其被动转型,不如主动求变。资源枯竭、结构单一、效能低下曾是乌海市转型发展的三大“拦路虎”,为此,政府部门自我革新成为必然。持续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投资项目审批办理时限压缩到100个工作日内,减少审批材料60%以上,10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2019年的乌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打造投资贸易首选区。
抓住自治区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和推进乌海及周边地区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积极推动与周边园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上下游协作,形成差异化、协同化发展格局。既不靠“边”也不临“海”的乌海市,依托区位优势,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中蒙俄经济走廊”,不断拓宽的发展路径,外向型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实践中,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昔日“煤城”乌海,正重塑“黄河明珠”新形象,通过从“单”到“多”、减“黑”增“绿”、既“破”又“立”,走出了一条具有乌海特色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