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机械、电子、汽车等重点行业,对标国际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聚焦基础产品可靠性短板,提升整机装备可靠性水平,壮大可靠性专业人才队伍,形成一批产品可靠性高、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我市制造业企业。
到2025年,我市重点行业关键核心产品的可靠性水平明显提升,企业质量与可靠性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可靠性试验验证能力大幅提升,专业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形成10个以上可靠性提升典型示范,推动100家以上企业实施可靠性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基础元器件可靠性对整机装备可靠性形成有效支撑,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明显增强。到2030年,建设1个可靠性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2类关键核心产品可靠性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靠性标准引领作用充分彰显,培育一批可靠性公共服务机构和可靠性专业人才,我市制造业可靠性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造业可靠性管理经验,在制造业可靠性工程技术创新方面树立典型示范,成为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重点工作
(一)质量与可靠性管理水平提升行动
1.加强企业质量与可靠性管理。聚焦制造业企业质量提升,贯彻落实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积极推进制造业企业开展质量管理能力评价试点,引导企业按照《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估规范》团体标准开展自我评价。强化高端制造业企业可靠性管理评价和质量安全监管,推广应用先进的质量与可靠性管理理念和方法、开展质量与可靠性知识培训、质量管理小组等活动。鼓励企业建立质量与可靠性发展战略,设置可靠性管理部门,建立并完善可靠性工程管理体系。(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可靠性协同管理。推动可靠性管理从“产品应用阶段”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条”转变。从安全、生态、经济等多维度开展制造业可靠性工程技术路线规划,畅通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全链条的可靠性指标传递通道,提升整机和零部件、材料等环节可靠性指标的高效协同。支持联合上下游配套企业开展覆盖全产业链条的可靠性设计研究,形成基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可靠性解决方案,促进整机和产品质量可靠性水平提升,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保障水平。(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