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来源: | 作者: bjmi | 发布时间: 2021-10-22 | 1888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中心定位

       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统筹规划、具体实施全校工程实践教学和相关科研工作。

       中心定位为:①工程训练基地,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服务;②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支撑平台,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服务;③工程素质和工程文化教育基地,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服务;④拓展工程训练特色的科研方向,强化服务功能,成为学校高水平科研转化服务平台,实现中心可持续发展。

       训练中心的正确定位并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得益于科学有效的人才队伍建设成果,目前基本形成了“教师为核心、工程实验技术人员为主力、技术工人为辅助、合同制人员为补充”,“总体规模适度,年龄、学历、层次等结构合理,核心人员稳定”的实践教学队伍。

       训练中心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先后获得了如下建设成果:

  • 国家双创示范基地(2016年)

  • 数字化制造系统虚拟仿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4年)

  • 国家级综合性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6年)

  • 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2018年)

  • 北京市高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2014年)

  •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孵化器(2015年)

  • 清华大学紫荆谷创新创业辅导中心(2016年)

  • 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重点建设基地(2007年)

  •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开放实验室(2010年)

  • 北京市科普基地创新工作坊(2013年)

  • 北京市高校中小学生实验实践基地(2015年)

与校内院系共建机构:

  • AI创新创业辅修专业平台(与机械学院、信息学院、土水学院、美院、经管学院共建)

  • 清华-麦肯锡数字化能力发展中心(2017年,与工业工程系、麦肯锡公司共建)

  • 碳立方(碳材料创新中心,2016年,与材料学院、化工系等共建)

  • 人文智造研究中心(2017年,与清华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共建)

       二.课程建设

       训练中心凝练教学理念,实现实习向工程训练的转变,将学习技术技能和转变学生思想作风为主体的训练模式转变为集知识、能力、素质和创新实践为一体的训练模式。凝练出“传授制造工程知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体验工程文化、进而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工程训练教学理念,进一步建设集工程训练、创新创业训练、工程文化素质训练于一体的教学体系。开设的近30门课程中包括国家精品课程2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文化素质核心课程3门。在实践课程中强化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全面推行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增加学习挑战度。